“为推进我村民主法制建设,树立良好的民风、村风,创造安居乐业的社会环境,促进经济发展,根据《中华人民共和国村民委员会组织法》的有关规定,结合我村实际,制定如下村规民约……”在湖北省竹溪县中峰镇汤家坝村,村委会楼最显眼的墙上贴着今年1月18日村民会议审议通过的《汤家坝村村规民约》,一条条、一桩桩将如何决策村里事务、村民的权利与义务、新农村建设的倡议等写得明明白白。近年以来,竹溪县在创新农村社会管理方面不断尝试,一直在试图走出适合本县的科学发展特色之路。
竹溪位于大巴山脉东段北坡,十堰市西南部,鄂西北的边陲,素有“湖北西大门”之称,县域总面积3310平方千米,全县海拔800米以上的高山占总面积的64%,辖15个乡镇、296个村,总人口37万,其中农业人口约31万人。基于县情实际,县委书记余春存认为:实现社会和谐,关键在农村,没有农村的和谐就不可能有全社会的和谐,创新社会管理必须把新农村建设作为“平台”。
今年年初,竹溪县下发《关于加强新时期群众教育推进社会管理创新的意见》,以“进农家、唱红歌、读经典”活动为载体,深入开展农村社会管理工作,探索新形势下创新社会管理的新路径和新办法。
农业是第一产业,农民是最大群体,农村是最基层社区。新形势下,社会矛盾比较多地集中在农村,如征地、拆迁以及民生等等问题,农村是社会管理最薄弱的环节。农村社会管理创新因其紧迫性和重要性早早摆上了竹溪县委、县政府的办公议程。全县15个乡镇的广大农村,是竹溪创新社会管理的重点阵地。
贴近民心想办法:创先争优促发展
丰溪镇结合农村党组织、党员干部的实际情况和职责要求,开展了以“发展经济致富在先、维稳创安履责在先、为民办事服务在先、扶危济困奉献在先、明礼守法践行在先”为主要内容的“五在先”活动。活动号召全体党组织、党员干部在发展特色产业、服务重点项目建设、维护社会大局稳定、带动群众创业致富上努力发挥作用,争做“红色标杆”。党员黄春学就是这样一位优秀的“红色标杆”。
48岁的辽叶村村民黄春学是丰溪镇最早开始大规模种植药材的农户。去年,他投资40万元,一下把基地规模扩大到140亩,当年就实现收入15万元,成为全镇致富路上的带头人。黄春学把自己多年积累的种植经验无偿的传授给当地村民,并主动提供种子。为保护村民的经济效益不受损失,他与相邻的重庆巫溪县一家中药材经销商签订了保护价收购合同,如果市场发生变化,村民种植的中药材全部按保护价收购。在他的带动下,辽叶村的药材种植面积迅速扩张到1400亩。
黄春学心中早就打好了算盘:以他现在主要种植的黄莲、桔梗等药材来看,每亩成本1000多元,毛利约在每亩6000至7000元之间,遇到今年这样的大旱之年恐怕还得打个折,辽叶村的1400亩药材能带来至少几百万元的收入。
在朝阳洞村,记者看到了村支部书记杨忠树的《农民党员开展“五在先”活动承诺卡》,上面记录着杨忠树的具体承诺和实现情况:“目标:组织农户发展烤烟504亩,实现经济收入120万元;当年发展药材532亩,实现经济收入100万元;创建县级平安示范村。”表格的下面记录着完成情况和群众评议情况:烤烟已超计划完成;优秀。
像丰溪镇这样的村级基层党组织里,基层党员正在成为农村社会管理的重要参与者和带头人。农村和谐社会建设,必须建立在经济发展和农民收入提高的基础上,这是农村和谐社会建设最重要的内容。村级党组织是最基层的党的组织,直接与农民群众面对面,只有贴近民心办实事,使更多农民获得财产性收入,实现农民收入更快地增长,从经济根源上解决困扰农民的问题,更好的实现农村的科学发展。
既要靠农村基层党员带动身边的农民谋发展,也要靠党员干部深入农村解决问题。俯下身去倾听人民群众的声音,才会知道他们需要一个什么样的社会、什么样的管理服务,怎样才能管理好社会。
今年,竹溪县将“千名干部进农家、创先争优促发展”确定为创先争优活动主题。3月,由县直机关抽调的千余名农村工作经验丰富、综合素质过硬的干部,组建成305个工作队,进驻全县所有的行政村和农林特场。
为发挥党组织战斗堡垒作用,县里各驻村工作队在进驻村成立临时党支部,加强对薄弱村基层组织建设的指导和整顿。驻村党员干部发挥先锋模范作用,结合进村入户民情走访调查,以“帮规划、帮劳动、帮抗旱、帮技术、帮种苗、帮服务”为主,他们带着宣传手册、带着民情日记本、带着县委政府的嘱托,扑下身子,脚印农家,同人民群众话家常、谈发展、建感情、立信任,为人民群众排忧解难谋发展。
县物价局驻中锋镇石板桥村,得知该村几千米灌溉渠在去年洪灾中受损严重,直接影响今春插秧的情况后,和镇上一起多方筹资20万元,在3月底已经将灌溉渠修复一新。
截止4月上旬,竹溪县“进农家”驻村工作队1000多名干部已走访农户6万户,走访座谈群众20万人次,公开承诺2000余件实事,已落实900余件;全县115个县直单位结合当前工作,帮扶农业生产发展资金500余万元,主动提供技术指导900场次,提供种苗投入200多万元,帮助农户新发展特色产业基地5万亩。
村民自治很给力:“小载体”构建“大和谐”
在汤家坝村,广泛调动群众积极性,参与村级事务管理和决策,正是汤家坝人的治村新招,村庄门前的84盏路灯,120个垃圾桶也是由村民自主参与管理。
原来,村委会与村里的每一家住户签订了《门前五包责任书》,“五包”即包卫生、包绿化、包秩序、包路灯管理、包垃圾桶管理。村主任王家文介绍,他代表村委会和全村242户农民签订责任书,为的就是鼓励农民自主管理门前屋后的卫生环境。村民尹宁龙骄傲的说:“我们村是省级文明示范村!”如今的汤家坝村,崭新的环卫设施有序摆放,村庄规划设计整齐统一,村民门前绿树红花相映成趣,已成为当地“竹房城镇带”沿线一道清新靓丽的风景线。
如何坚持村民自治,怎样做到小事不出组、大事不出村、矛盾不上交?兵营乡推广“五小建设”,村民自我管理、相互监督、自主执行,找到了解决新时期农业农村工作和化解矛盾问题的有效载体。
在四条沟村,记者看到了兵营乡自2005年创造性的推行“五小建设”在村民民主管理、自我服务中发挥的突出作用。“五小”,即“小宪法”、“小人大”、“小公安”、“小司法”、“小监察”,分别指的是:《村规民约》立制,规范秩序;村民议事会议事,做到科学决策;治安巡逻队护村,自主查隐除患;村民调解组织调处,力争化解矛盾;“农民监察员”监督,保障村民权益。在这样的自治制度环境中,四条沟村做到了工作自主决策,矛盾自主解决,群众自主管理,村民自治作为创新和加强社会管理重要载体,坚持干群互动、共筑和谐。“我们村干部群众同心同德,邻里之间团结和睦,200多户人家都比着干,谁都不想落后。”四条沟村一组村民徐顺成自豪地介绍着本村情况。
兵营乡“五小建设”的作法,发挥了基层组织的杠杆作用,为当地的和谐稳定开创了良好局面,创造了连续6年“无刑案、无群访、无上访”的突出成绩,先后被省、市表彰为综治先进乡、平安乡镇、无邪教乡,县里表彰其为“无刑事发案乡”。
在竹溪,村民广泛参与管理,积极投身村庄建设,通过村民会议决策事务,这样的村庄绝不少见。农村基层民主政治建设的形式不断丰富,组织建设得到加强,村民自治制度在竹溪的广大乡村逐步走向完善。城关镇东风村去年为了修一条延伸出村庄的水泥路,该村共召开群众会27次,党员、群众代表会18次,村里所有大事都由村民代表说了算。六组村民柳忠平高兴地说:“我们盼了多年的水泥路,村民代表提议通过后,村里马上办起来,去年10月底已经通了车,民主决策就是好。”
“产业建设兴起来,科技能人选出来;帮扶传技带起来,致富信息传起来。干部蹲点住下来,好事实事办起来;村庄整治动起来,创新管理兴起来;农村新风树起来,村容村貌亮起来。”这是竹溪当地农民自编的民歌节选,农村社会管理的新篇也在这片热土上唱响开来。
(文章录入:admin)
|