作物 |
2020年科研目标 |
科研重点 |
蔬菜 |
自主研发品种占80%以上,实现大宗蔬菜作物品种1-2轮更新;蔬菜良种覆盖率达到90%以上 |
加强大宗蔬菜作物农艺性状遗传规律、杂种优势利用、种子生产和精加工技术,以及食用菌种健康环境因子研究;培育适合设施栽培、露地栽培、加工生产专用的新品种 |
棉花 |
培育适应机械化作业、轻简栽培、抗病虫的新品种20-30个 |
挖掘高衣分、抗逆等优异资源,开展繁制种、加工、贮藏、检测等技术研究与应用;在黄河流域和长江流域棉区培育简化高效、适宜套种新品种,在西北内陆棉区培育适合机械化作业的优质、高产新品种 |
油菜 |
培育适应机械化作业、年推广面积超过100万亩的新品种10个以上 |
创制一批具有高含油、抗裂角、耐密植等性状优异材料和骨干亲本;培育一批高产、高油、抗病且适合机械化收获的“双低”油菜新品种;开展种子丸粒化包衣、种子发芽化学调控等技术研究与应用 |
花生 |
培育年推广面积超过300万亩的新品种5-10个;油用花生含油量达到56%以上,高油酸品种油酸含量达到70%以上 |
开展种子无损伤检测、脱壳、包衣、加工技术研究与应用 |
甘蔗 |
培育年推广面积超过200万亩的新品种5个以上 |
开展多熟期甘蔗品种的生态适应性评价研究;选育具有遗传多样性、不同熟期、高产、高糖新品种 |
苹果 |
种质资源长期保存2000份以上;自主知识产权的优良品种栽培占新发展苹果园面积30%左右 |
开展苹果生物技术、工程育种技术和砧木育种技术研究,加快培育适合不同区域栽培的新品种 |
柑橘 |
种质资源长期保存1800份以上;培育新品种10个以上;柑橘无毒化良种苗木所占比例达到60%以上 |
开展最佳砧穗组合选配等技术研究与应用,培育矮化、抗病性强、适应能力强的砧木类型;培育一批不同熟期、高抗、优质的新品种 |
梨 |
种质资源长期保存2500份以上;培育适合不同生态条件的新品种10个以上 |
开展砧穗组合亲和力鉴定技术研究,通过嫁接致矮试验,筛选优良砧木;采取远缘杂交、回交等常规育种方法和分子育种技术,选育早、中、晚熟期配套的新品种 |
茶树 |
培育适合不同生态区和不同茶类的优良新品种20个以上;无性系茶树良种覆盖率达到75%以上 |
开展茶树抗寒、抗病、抗虫和抗旱遗传机理及遗传转化、植株再生技术研究;筛选种内杂交和远缘杂交结实率高的亲本组合,选育一批优质、抗病、低氟、适合机采的新品种 |
麻类 |
保存种质资源10000份以上;培育新品种8个以上;良种覆盖率达到60%以上 |
改良纤维支数、含胶量及可纺性等参数,兼顾蛋白含量、生物产量等饲用、能源用参数,选育抗逆性强、高产、稳产、优质新品种 |
蚕桑 |
培育蚕新品种20个、桑树新品种10个、柞树新品种5个 |
选育病虫抗性较强、优质、高产的桑(柞)树、桑(柞)蚕新品种 |
花卉 |
全国花卉种植用种子自给率达到30% |
创制一批广适、高抗、高品质、高配合力的重要花卉亲本,以及对低温、光照钝感的育种材料;选育一批有特色的、适用于不同地区、不同目标市场的新品种 |
香蕉 |
保存种质资源700份;培育新品种10个以上;年繁育优良香蕉苗占所需种苗的60% |
培育综合性状好、适宜不同生态区域的新品种 |
烤烟 |
培育新品种50个以上 |
创制不同香气香型、重要病害抗性的骨干亲本;研究烟草不同种质、发育时期、组织器官及逆境条件下的基因表达调节机制;选育一批高香气、低焦油、抗病、抗逆、丰产新品种 |
天然橡胶 |
培育新品种2-3个;新植胶园良种覆盖率达到100%,胶园良种比例达到70% |
加强砧木无性系培育理论研究,开展砧穗组合型无性系选育技术研究;选育适合不同植胶区域的抗寒、抗风、高产新品种 |